擔心物業管理公司報價太高?自聘總幹事保全一定省?2025年管委必讀的真相!

李先生是社區新任主委,最近看社區財報,發現社區光每月聘用24小時保全就花了15萬。社區只有白班、晚班各1人,和1位部分時段清潔人員,怎麼會花這麼多錢?社區戶數只有100來戶,每月15萬實在有點吃不消。李先生忍不住上網問卦,報價是不是太高了?聽說自聘總幹事或保全比較省,是不是真的?

李先生的困惑可能是不少新任委員都想過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你要對物業公司人事成本有基本概念,才會知道價格是否偏離行情。這裡我們從法規角度來切入問題。你知道聘用一哨24小時的保全,物業公司到底需要付出多少成本嗎?不少社區都以為聘保全沒什麼門檻,只要付個28K的最低薪就可符合勞基法規範,但你知道嗎?依照法律規定,多數社區的保全並不適用一般人的每月最低薪27,470元的規定。

依照勞動部解釋,保全人員屬於適用勞基法84條之1的工作者,每月約定上班時數最高可到240小時,遠超過正常勞工每月174小時的值班上限。依法規如果每月正常工時達到240小時以上,每月基本薪資應該至少達到3.5萬元以上(參見:基本工資今起調升 保全、社福業月薪35K起跳)。實務上,許多物業都會排加班到法定的每月上限288小時,加班越多換算下來加班費也越高。例如小林是社區保全,公司每月給他排班24天每天12小時計算,則合法實領薪資最低應達到38,687元。如果加上其他額外加班,則最低實領薪資可能達到4.2萬以上(詳請參見勞動部官網說明)。所以除非社區保全是三班輪值,否則多數情況下,合法起薪應至少在3.8萬以上。

讀到這裡,如果你以為這些就是物業公司全部的人事成本那就錯了。法律除了規範薪水,還規範公司負擔額外的勞健保,故公司實際支出還得比員工薪資多20%-30%。除勞健保,多數社區的保全都是24小時常駐的,所以原本固定班的人休假時公司必須另派機動人員代班。加上代班人員的薪資與相關勞健保換算,等於物業公司光維持一哨24小時保全的成本就達到 5.8X2=11.4萬元。除保全外,其他總幹事或秘書值班方式與一般上班族較為接近,變化也就沒那麼大。總幹事的薪資行情通常是3.5萬起跳,有經驗的可能會到4、5萬。秘書則稍稍略低,3萬起跳,最高可到4、5萬。各個崗位詳細薪資行情換算後的聘用成本可參見下表。

-合法的經常性薪資待遇行情合法的經常性薪資待遇行情合法的經常性薪資待遇行情
合法的經常性薪資待遇行情3.5萬~5.5萬4.2萬~7萬同每人每月聘用成本
秘書3.5萬~5.5萬3.6萬~5.8萬同每人每月聘用成本
保全(288小時/月)3.8萬-4.5萬4.6萬-6.5萬5.8萬-8.1萬
※ 表格乃按照 2024 年 1 月勞動部最新公告換算而成。
有了這些概念,社區自己心中就有一把尺,可去衡量物業招聘人的待遇與報價是否合理。俗話說:「賠錢的生意沒人做」。算完報價與成本後,理論上物業應該還會有至少2-3成的利潤空間。只要價格在這個範圍內都是合理的報價,如果高了或許就可以談談看。當然,每個物業公司的定位不同,不可一概而論。例如豪宅特勤保全都有接受完整的近戰體術或甚至是緊急應對的戰術操演,遇持槍歹徒也能與對方沉著拚搏,薪資開到5萬以上都是正常。甚至於一些真正能做到「飯店式管理」的豪宅經理,年薪百萬都是有可能的。物業公司的行情多少,104爬一下對方招人的待遇都能知道。但這裡我們特別要談的是明顯低於行情的狀況。許多時候,社區追求省錢,看到低於行情的報價可能會以為撿到寶。但奉勸這樣的社區最好別興奮得太早,有道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既然物業公司能報告低價,背後肯定有報低價的原因。
社區計算物業報價

物業報價太低,當心犧牲服務品質

物業公司報價遠低於行情,很可能是物業公司為了搶下標案,刻意壓低報價。乍看是社區賺到,實際上卻會讓現場人員薪資待遇低於正常水平(這裡的正常水平,是指依勞基法員工應獲得的基本待遇)。待遇差,應聘者就有更高機率會是缺經驗、或工作態度不佳的人。同時也容易導致社區物業人員流動率上升(這很好理解,如果一份工作每天工時12小時、每月薪水才3萬、沒加班費也沒勞健保,你能做多久?)

物業管理是個非常需要對鄰里生態知根知底的工作,如果因為過差的待遇導致人員頻繁更換,對社區安全與服務品質並非好事。物業公司能找到固定班的員工來頂替還算好的,最怕的是待遇低到連固定班都找不到,物業也沒足夠機動人員來代班,只能臨時招現金班來頂替。這概念跟請工讀生差不多,每每來個數天半月就走,你對服務品質能有多高期待?要是連現金班都找不齊,物業公司就真的只能把一個人當兩個用。一位員工天天工作超過12小時、連續超過半個月沒假可休,你說他上班睡覺該怪誰?正所謂要馬好又不給馬吃草,現今台灣許多對於物業人員品質的抱怨,其實有一半責任也是在於許多社區遴選物業公司只以低價當作標準,卻不知這種風氣正是導致物業行業待遇普遍低迷、好人才留不住的元凶。

也因此真正注重服務品質的物業公司,價格再怎麼壓,也應該維持一個能給予員工基本待遇的底線。好在現在不少社區也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除了價格,也開始看重服務品質。智生活曾遇過一個社區,當時該社區的物業公司因應基本薪調漲,在續約時提高報價。報價提高自然在區權會引發許多人的質疑,當時公司副總就親上火線說明,當場試算了薪水和報價的關係,並且表示他們相信只有給員工合理的待遇、才能留住好人才、維持服務品質。最終區大投票結果,社區以超過三分之二同意票數接受調漲續約。

所以,物業公司報價多少才合理?站在省錢角度,固然會覺得越低越好,但再便宜,也得要是你想要的品質與效益,錢才花得值得。否則就像許多社區抱怨的,花錢請人來自家門口睡覺有啥意思呢?如果社區總是追求低價,在抱怨保全睡覺前或許也該用勞基法來審視一下,自家預算是否應有所調整。

自聘總幹事和保全雖然省,但這些問題要想清楚

有些社區摸清了物業人員行情後,就會想,既然如此我何必讓物業公司賺這中間一手,我自己聘保全和總幹事,豈不是最省?但如果省錢這麼簡單,為什麼絕大多數社區仍然找物業公司服務,而非自己自聘保全與總幹事呢?其實之所以大家願意讓物業公司賺一手,主要還是有以下現實考量:

一、人員素質難以把控

自己找人,意味著這人的身家素質社區須自行掌握。物業保全是負責社區安全的人,但若請來的人操守有問題,就會變成引狼入室。一般管委會和住戶都有各自工作要忙,還要自行過濾人員素質、監督其工作狀態,無疑是大挑戰。萬一出問題,哪個管委敢負責?跟物業公司簽約至少社區還有機會跟公司求償。如果自聘、就只能跟個人求償(前提是這人還沒捲款潛逃),而且就算求償成功,對方是否有賠償能力也是問題。

二、休假代班問題

按照勞基法規定,勞工享有休假權益。就算是最苛刻的標準,勞工最多一個月排班天數也就24天。本來如果找物業公司簽約,這部分公司會負責派人代班。但如果是自聘,社區就只能自己想辦法、不然就得放空城。而且回到人員素質把關的問題,找誰來代班也是大問題。

三、社區財務的監督機制

說起來你可能很意外,但物業這行真正懂財報的人並不多。通常只有主秘、財務秘書有這樣能力。很多總幹事也只是會看、不一定會做。所以要找到一位擅長財報的總幹事或行政保全並不容易。再來,比起會不會更麻煩的是監督問題,關係到錢,不只看操守更看細心度。請物業公司,總部都有監督防錯的機制,減少出錯。若社區自聘,監督指導就只能委員親力親為了。

四、勞健保問題

社區聘人,仍適用勞基法規定。管委會必須按照法規,為雇員申報勞健保。不要以為自聘,便宜行事無傷大雅。之前就曾有社區管委會沒有如實提撥勞退,最後勞工局介入調查,管委會除需補齊所有費用,還將面臨最高百萬元罰鍰。可說得不償失。(新聞連結)

綜合上述種種麻煩,雖然確實偶而有社區在物業公司服務過程中,發現總幹事或保全人不錯,最後自己出高薪把人給挖下來的情況。但考量到後續種種麻煩,這樣做的仍然是極少數的小社區。多數情況,社區還是會優先與物業公司簽約為主,以獲得較高的保障。

智慧管理幫助節省社區開銷

了解合理花費,依照預算規劃社區管理模式

社區管理花錢是常態,重點是要物有所值。以物業管理來說,最重要的是安全、其次是便利,而核心就在於提供服務的「人員素質」。如果社區總是為了省而省,反而可能犧牲了追求安心與便利的初衷。如果真的有財務壓力,正確做法應該是住戶討論共識,因應調整管理費、或變更管理模式。 特別是20年以上中高屋齡的社區,要知道過去20年物價已幾乎翻倍,若未曾調整管理費出現赤字也屬正常,適時接受合理調漲或改變管理模式才是正途。

花得有價值,才叫「成本控制」

大多數社區都在意「省錢」,但其實,真正會讓社區「漏財」的不是花太多,而是花在錯的地方。 例如:

  1. 社區平均月收入只有15萬,不願調漲管理費又要硬撐24小時保全
  2. 傳統對講機壞一台修一台,修到最後發現線路壞掉修不了,之前的錢都白花了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這些其實都是「可避免的浪費」。 社區若能提前部署對講機與智慧包裹櫃,不僅強化住戶體驗,也能釋放保全人力、減少溝通成本,是「會算帳」的社區才懂的精明選擇。 現在就趕快來了解聰明省錢的辦法,別再讓社區預算花了卻沒效益👇

了解智慧包裹櫃
了解智生活對講機
分享此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