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公共基金實務案例:系統化管理加上透明的溝通,案例社區把繳費率拉回 98%?

重點總結:社區公共基金要花在刀口上,關鍵是三件事:流程合規(決議→招標→監造→驗收)、資訊透明(月報/決算)、內控制度(聯簽與對帳)。工具就緒,繳費率與共識自然跟上。

同樣是基金,一個社區換電梯順利落地;另一個社區卻爆出挪用。關鍵差在透明、程序與內控。

本篇重點

  1.  日常 vs. 重大:用途要分清楚
    平常的管理費,主要就是拿來付日常開銷:像是清潔、保全、公共區域的水電費、例行保養,還有管委會的行政費用。公共基金就不同了,它是專門處理「大事」的錢。像外牆修補、屋頂防水、電梯或管線汰換、消防設備更新、門禁監視器升級、景觀植栽或公共空間改善,甚至遇到天災意外要緊急搶修,都得靠它。特別注意,這類重大工程一定要先經過管委會議同意,才能動用。
  2. 哪些事不能做?
    公共基金是「專款專用」,只能用在社區的修繕或改善。不能亂挪去其他不相干的地方,更不能拿來玩高風險投資(像股票、投資型保單這種)。一旦亂用,不只違規,管委會還可能被追究法律責任。

總結來說,管委把握以下社區公共基金三大使用原則,可以快速理解

  • 專款專用:基金只能用在全體住戶的共同利益上,包括日常維護、必要修繕、設施改良以及突發狀況的應急支出。
  • 決議在前、公開在後:任何動支都必須先經區分所有權人會議通過,並在事前、事後做到資訊透明,讓住戶有查核依據。
  • 專戶/信託、權利隨屋:資金必須放在專戶或交由信託管理,權利隨著房屋買賣一併移轉,不能要求個別退還

那些上過新聞的社區公共基金故事

社區大樓公共基金(又稱公基金、公共維修基金)是「共用部分與附屬設施」的專用資金:支應日常維護、重大修繕/改良與緊急應變。動支以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為前提,專戶(或信託)管理、全程留痕、定期公開,是管委會把錢花對地方的基本盤。

經典案例一、社區電梯換新,依法決議幫助工程準時落地

背景

台北市某屋齡 20 年大樓,兩部電梯故障頻仍。2024 年臨時區權會提案全面汰換,總經費約 500 萬;公共基金餘額約 200 萬,不足額採「基金撥款+依應有部分分攤」。

爭點與處理

  1. 法律義務:電梯屬共用部分,依法得以公共基金或依應有部分比例分攤。
  2. 間接受益:水塔清洗、屋頂維護、消防檢測等亦仰賴電梯運作,一樓並非完全無受益。
  3. 決議正當:依樓地板面積分擔,符合社區自治與比例原則,決議有效;地方法院最終判管委勝訴。

結果

判決生效後,社區順利籌齊款項,電梯按期更新。汰換後乘坐體驗與安全性明顯提升,亦帶動物件吸引力;房仲回饋「大樓設備升級」對中古市場有正面加分。


經典案例二、財務透明化,從對立到共治,繳費率回升到 98% 以上

背景

新北市某百戶社區,歷屆僅在年會提供簡單對帳表,住戶對收支不明心生疑慮,長期拒繳戶一度超過 10 戶,清潔外包甚至暫停服務。

改革四招

  • 月度收支儀表板:圖表化公告本月收入、各項支出與公共基金餘額,張貼電梯口並同步數位管道。
  • 半年財務說明會:以預算對決算,逐項解釋差異,蒐集疑義。
  • 查帳權流程化:表單申請 → 約時查閱 → 可影印憑證;必要時邀監事或外部會計師在場。
  • 預算/決算雙制度:年初送預算至區權會議決,年末提決算比對執行率,形成「預先授權+結果檢核」。

結果

一年內繳費率回升至 98%+,公共基金水位回穩。下一期的管理費調整在充分數據與用途說明下獲無異議通過,住戶從被動監督轉為主動參與,管理與服務水準同步提升。


負面案例:制度鬆散讓人性有機可乘,挪用社區 公共基金

背景

高雄市某大型社區,公共基金專戶餘額約 800 萬元。前任主委長期單線掌控帳戶並慣用現金付費,未落實聯簽、對帳與外部查核。換屆後新團隊盤點,發現虛列採購、浮報工程款等異常,估計涉款數百萬元。

處理與後果

新管委公告現況並報警,召開臨時會決議提民事求償。檢調偵辦後,前任幹部被依業務侵占起訴;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並命返還未歸還款項及相關費用。導入資訊化管理、三人聯簽與月度監審後,外包合約改為「不可現金、僅轉帳/支票」,風波逐步止血,但信任修復耗時甚久。


給新手管委五個關鍵洞察

  1. 專款專用不是口號,是流程:每一筆支出都對應「案由 → 決議 → 採購 → 驗收 → 付款 → 公告」。
  2. 決議品質決定工程速度:第三方鑑定、方案比較與門檻明確的決議文字,能有效化解爭議。
  3. 透明帶來共識與現金流:公開的節奏與格式固定,繳費率自然提升。
  4. 內控是零信任架構:聯簽、對帳、稽核與稅務/會計文件齊備,避免單點失效。

複。 –>

社區公共基金常見問題

公共基金常見問答(FAQ)

  1. Q1:我們可以把公基金拿去買保單或股票嗎?

    不行。公共基金限社區共同利益之事務與修繕;投機性投資不符專款專用,且可能涉背信或其他法律風險。

  2. Q2:欠繳管理費/基金的人怎麼辦?

    催告仍不繳,管委會得訴請法院強制給付及利息。

  3. Q3:基金收支需要公開到什麼程度?

    須定期公告收支、保管及運用;住戶得查閱或影印會計憑證等。拒不配合者,主管機關可科罰鍰。

  4. Q4:電梯汰換可用基金嗎?

    可。屬共用設備汰換;金額大時常採「基金+分攤」。

  5. Q5:主委可以臨時先動用公款嗎?

    不得擅動。公共基金運用需業主大會決議;違者屬越權,嚴重恐涉刑責。

  6. Q6:基金是我的「押金」嗎?我賣屋可退嗎?

    不是。基金屬全體共有,隨屋移轉,不得個別請求退還或抵銷。

  7. Q7:屋頂防水、外牆拉皮屬「重大修繕」嗎?

    屬。須經區權會決議通過後動用基金。

  8. Q8:基金可以充當臨時周轉金嗎?

    不宜。法律定位為修繕儲備與共同事務經費,應保持充足水位與可用性,避免影響緊急應變。

  9. Q9:如何提升住戶對於基金的信任?

    持續公開、建立制度化流程與成果紀錄,已被實務證明能顯著提升繳費率與支持度。

  10. Q10:若主委換人,基金資料如何交接?

    包含帳簿、會計憑證、印鑑、結存款項等均應移交,新任得依法查閱;拒不移交可依法處罰。

智生活如何提升透明與執行力

數位治理四大模組

  • 線上繳費與自動對帳:提升收款效率、降低錯誤,住戶可隨時查明細,強化信任。相關管理、公告、投票、報修等皆在同一 App 整合,並以雲端化保存紀錄,支援交接與稽核。

  • 月報/季報/決算數位公告:App 推播+雲端留痕,形成「有紀錄的制度化溝通」。

  • 線上投票與問卷:重大修繕前先蒐意見,提升決議效率與共識。

  • 資安合規與信任背書:平台通過 TÜV ISO 27001 與 MAS(L3),確保財務與個資安全,化解住戶對資料安全疑慮。

智生活已累積 206 億元 金流處理量,提供線上繳費、對帳與公告等模組;並通過 ISO 27001、MAS(L3) 資安認證,確保財務與個資安全。

社區公共基金是住戶共同的工程計畫,不是少數人的會計項目。當住戶能看到月報、理解決算、參與投票,繳費就不再是成本,而是對公共品質的投資。多數財務風險不是發生在「花錢那一刻」,而是源於「沒被記錄的前後」。社區公共基金若能把人工作業改為系統流程,把口頭共識改為可追溯文件,風險便被關在制度之外。良好的社區公共基金治理,不在於籌到多少,而在於能否被追蹤、被解釋、被審計。當決議清楚、權責分明、資訊透明,管理就從「討價還價」升級為「證據對話」。

點這裡看更多智生活

分享此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