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大樓住宅越來越多,住戶比鄰而居,聲響難免彼此影響。每個人對聲音大小感受不同,如果覺得被打擾,你知道多吵才能報警檢舉嗎?
內容目錄
Toggle噪音管制法:晚上十點後住宅不得超過50分貝
依照噪音管制區劃定作業準則,純住宅區夜間十點後到隔天早上六點,平均音量不得超過50分貝,否則就算噪音。換言之是否構成噪音,根據時間差異有不同規範。並且應使用符合國際電工協會標準的分貝計,以dB (A) 加權的模式進行量測,而非主觀認定大聲就是噪音。如果真的遇到鄰居很吵,懷疑音量超標可以上網購買分貝計,三四百元就能買到並不算太貴,操作上也非常簡單,只要安裝電池後將機器啟動,切換至 dB (A) 加權的模式後,將收音棒對準噪音來源即可量測。
日間 (6:00-20:00) | 晚間 (20:00-22:00) | 夜間 (22:00-6:00) | |
---|---|---|---|
純住宅音量上限 | 60 dB | 55 dB | 50 dB |

判斷噪音來源:如何分辨樓上樓下噪音?
人都很相信直覺,但直覺未必是對的。網路上就有網友分享,曾聽到天花板傳來聲響以為是樓上走路聲,結果上面根本沒人。為何會這樣?其實集合住宅裡聲音傳導途徑非常多,大樓管線的水錘效應、其他戶別的聲響沿管道間傳入,或甚至是水泵、電梯等機電設備的聲響都可能因各種原因傳入,有時真實狀況跟我們預想的完全不同,建議住戶還是要多加觀察再下判斷。以下建議可以幫助你判斷聲音來源:
聲響種類 | 來源判別方法 |
---|---|
人為聲響 | 講話聲、唱歌聲、音樂聲、樂器聲明顯屬於人為聲響。 建議先逐戶觀察,鎖定可能戶別,再請管理室透過對講機詢問或按鈴確認。 也有網友建議可把耳朵貼地板,判斷聲音來源是來自樓上或樓下。 |
水流聲 | 可透過水錶確認特定戶別是否在噪音發出時用水。以此鎖定可能來源。 |
咚咚聲 | 請物業協助將樓上水塔控制箱的旋轉開關手動切到「開」,讓水流1分鐘再關掉。 如果家中聽到一樣的咚咚聲,很可能是水錘聲。 大樓建材熱脹冷縮也可能產生類似腳步的聲響。 若腳步聲伴隨如小孩打鬧聲,則較有可能是鄰居所為。 |
轟隆聲 | 轟隆聲通常來自機電設備運轉聲沿管道傳入。可觀察是否與電梯、抽風機啟動相關。 建議由近到遠地毯式排查,也可向物管人員尋求協助。 曾有網友發現聲音竟來自一樓早餐店抽油煙機。 |
覺得吵,但音量未達噪音標準怎麼辦?
鄰居噪音檢舉有學問?步步來!
鄰居噪音檢舉該怎麼做?建議撥打110向警方檢舉或直撥1999市民服務熱線尋求協助。並在警察到場前透過手機錄影方式,將鏡頭對準分貝計,錄下量測值作為取證。也可以依照《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請管委會協助制止,制止不從可報請政府主管機關處裡。鄰居噪音檢舉一旦成立,主管機關即可處以罰鍰。另外需注意的是,鄰居噪音檢舉後,不論是否開罰,拍攝證據都要好好保留,日後若噪音問題執意不改,都將成為採取法律途徑時的重要事證。
鄰居噪音檢舉也沒用怎麼辦?律師:可用「惡鄰條款」訴請法院強制其遷離
萬一遇上惡鄰,量測超標、檢舉後也處以罰鍰,對方仍惡性不改,經常發出噪音該怎麼辦?其實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22條有規定,只要住戶發出噪音的違法事實,可由管委會限期3個月改善,若住戶仍惡性不改,管委會得依照區權會之決議,訴請法院強制其遷離。這就是著名的「惡鄰條款」。(可參考案例:男子半夜送音樂擾鄰清夢 高院判需強制遷離)
只是需注意的是,此手段只適用於社區住宅,一般透天無法適用。並且,作為最後手段,最好要走完前面完整錄影錄音蒐證、檢舉、以及罰鍰事實成立的流程,並搭配書面存證信函告知對方製造噪音的事證,限期對方3個月內改善、若未改善社區依照相關事證採取法律行動。通常情況,走到這步都能對製造噪音的住戶起到一定震懾效果。若對方執意不配合,再透過區權會決議訴請法院強制遷離,勝訴機率會較高。

台灣平均每年3起噪音殺人事件!社區應建立溝通管道即時處理住宅噪音
根據統計,2021年起到2023年止,兩年期間台灣至少發生了6起「噪音殺人事件」。綜觀這些事件共通點都是集合式住宅或社區,其中部分事件是受打擾方誤判噪音來源、或因長期隱忍情緒爆發所致,顯示出台灣社區噪音問題處理仍有許多進步空間。